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推动下,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和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设计与建设的工程硕博士研究生校企共建课程《人工智能》于2024年9月10日正式开课。
该课程主要面向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和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生项目研究生开设,是一门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沿通识类课程,注重前沿性和通识性。以人工智能的概念为起点,覆盖多个前沿领域,重点介绍人工智能技术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目标学生群体的学科基础和课程体系,通过人工智能多领域企业专家的专题授课、课堂作业人工评分与大模型辅助评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了解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和素养,提高学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所在专业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和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的能力。
课程由电子工程系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张超老师和代季峰老师牵头,协同清华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多位不同领域的高校、企业专家组成授课团队,为工程硕博士研究生讲授语音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智能体和具身智能、AI4Science等人工智能常见的应用领域前沿技术与应用案例。这门校企共建课程首次开课就得到了校内师生的广泛关注,来自不同专业学科背景近140名同学选修课程。
《人工智能》的第一堂课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领军科学家董超老师讲授。董超曾被斯坦福大学评选为世界前2%顶尖科学家,在底层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有多项蜚声国际的代表性研究工作。董超以“什么是人工智能”为题,为同学们介绍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发展历史,指出人工智能的四个基本原则:人工智能是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算法,人工智能需要解决复杂多元的目标,人工智能有从大数据中学习知识的能力,人工智能连接主观感知与认知。他重点介绍通用人工智能的六个基本原则,即关注能力而非流程,关注潜力而非部署,关注生态有效性,关注认知和元认知,关注通用性和性能,关注路径而非终点。结合ChatGPT等实例,董超还对通用人工智能从零智能到超人类的六个等级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以专业视角展望了超级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董超授课
课堂上,课程负责人张超还为同学们具体介绍了课程的建设背景及目标,课程基本安排与考核要求,并重点梳理了课程特色与授课内容体系脉络,帮助选课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情况、开展课程学习。

张超介绍课程情况
开课当日恰逢教师节,同学们还特别为授课老师献上美好的节日祝福。老师们也为同学们送上寄语,希望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技术方向及应用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增强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和进行工程技术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培养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开展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同学们为授课老师献上教师节祝福
文字:谭芷琳
图片:《人工智能》课程工作组
编辑:杨烁琳
审核:李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