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圣刚,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2024届车辆与运载学院校友。现任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总设计师,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主持国家科技项目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1项。
郭圣刚于2019年9月起就读清华大学创领工博项目,于2024年6月毕业,获评2024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聚焦工程问题与科研创新点有机结合
郭圣刚始终恪守着眼新生市场需求、追踪行业动态发展、关注平台前沿科技、坚持低碳环保导向的实践原则。
面对“如何写出一篇优秀博士论文”这一命题时,郭圣刚持续秉承的思想是将实际工程的难点痛点和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点与学术科研创新点结合,聚焦实际工程问题或技术矛盾点,逐步完成对课题内容的模块化梳理和细化。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郭圣刚将综述的撰写过程看做是项目选择的过程。他尤其重视论文准备过程,论文开始得越早越好,而且一定要聚焦实际工作领域。在回顾前人工作时,郭圣刚一点点理清专业的发展脉络,探索哪些领域还有发展空间,从而才能确定项目的出发点。此外,郭圣刚在推动研究从理论向实践转化时也不是一帆风顺,在偶尔出现实践情况脱离理论框架的时候,他积极地将工程化的过程看作是探索、寻找、解决技术矛盾的过程。”。

郭圣刚介绍潍柴研发的全球首款热效率突破50%的商业化柴油机
“导师给予我最大的启发和支持”
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杨福源教授给予了他莫大的力量。杨福源老师给予郭圣刚不同的视角和前瞻性的规划建议,让郭圣刚减少研究弯路,也让选题更清晰。杨老师作为氢能技术的研究者,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让郭圣刚对氢能源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在相关工作项目开展和产品研发方面获得了许多之前工作时未曾感受到的启示。郭圣刚总在抓住一切与导师沟通的机会,每次与导师交流,都让他获得更新的视野和更宽的眼界。也是在与杨老师的沟通过程中,郭圣刚逐渐了解了氢能技术现下面临的存储运输难题和使用场景的局限性。氢燃料电池可能在未来的10年会逐步成为主流技术,但在大规模量产前,柴油发动机依然会占相当的比重。柴油机在某些使用场景,还是较难被替代掉的。另一方面,氢燃烧依然存在氮氧化物污染,针对柴油机的降污染物的研究也可以迁移到氢燃料发动机的开发中去。这是支持他坚持研究这一课题的重要原因。
整合时间,应对锤炼
工程博士常常需要消化跨学科的知识,这需要投入极大的时间精力。非全日制同学往往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压力,更需要找到高效的时间分配策略。在论文冲刺阶段,郭圣刚要求自己适当减少商务活动和兴趣活动,必要的时候也得缩减睡眠,自强不息。在他看来,学会整合碎片时间是非全日制同学的必修课,不管是前期课程学习还是在论文研究阶段,他都会一一列出详细计划,一是为了分模块有条理地开展工作,二是便于有针对性地分配整块和碎片时间。
“学校的严格要求是一种锤炼,论文修改的过程是对技术点的巩固。”这是郭圣刚就读创领工博项目最深刻的心得感悟,也是对当前在校的创领工博同学的勉励。

郭圣刚参加论文答辩
严谨务实、发散思维
谈及过去几年在清华的学习感触,郭圣刚表达最多的是对这段学习时光的珍视和感恩,尤其是对学校“跨专业领域”学习的感触。在跨专业领域的班级中,郭圣刚与其他同学产生许多思想交流与碰撞,从课堂上了解到的跨专业学科知识让郭圣刚更清晰地建立起工程项目的知识结构,并走出学科的局限性,辅助其用更全面的视角看待自身的工作。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郭圣刚深深感受到了创领工博课程设置非常精细化,切合非全日制学生的学习需求,没有因为是非全日制课程做任何粗糙化处理。此外,清华大学严谨求实的学风也让郭圣刚感触良多,老师们深入浅出地讲解让他很受用。
在郭圣刚的创领工博求学经历中,产学研融合的抽象理念逐渐具象化。他行走在“以需求为导向”的道路上,同时践行着学科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对现实发问,拓宽着工程事业的边界。
供稿:学生工作办公室
审核: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