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主办的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彭金辉、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谭作钧出席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何光彩主持会议。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部署要求,系统总结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工作进展,对下一步深化改革作出部署。

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工作推进会
会上发布了首批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培养改革优秀案例。据悉,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切实推进校企导师队伍组织建设,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于2024年5月开展首批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优秀校企导师组建设征集工作。经单位推荐、专家遴选、联合体审核,全国共有20个案例成功入选。
我校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左剑恶教授、何永红教授、李丘林教授、王晓浩教授、赵晶和方可报送的《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三进阶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入选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优秀案例。

本案例是学校深入实施国家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战略规划,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加强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潜能,提升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了以能力培养为牵引的“专业实验课-交叉创新课-基地实践课”三进阶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从专业技能、交叉创新到产业实践,形成了从基础到高阶的课程设计,体现了工程教育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三阶课程定位明确,环环相扣,能力目标层层递进,产教融合逐步加深,为学生提供了“从课堂到一线产业”完整的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体系,为学生后续开展专业实践、科学研究以及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为保障创新实践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和持续发展,国际研究生院建立了“教学实验室-交叉创新工坊-企业实践基地”三层次的创新工程教育平台;构建了包含220余名教师、190余名工程师和500余名校外导师的强大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出台了耗材经费资助管理办法、实验实践课程创新建设项目资助办法等多项制度,全方位保障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良好运行。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以课程为载体,以工程平台和师资队伍为支撑,通过学-研-用逐层深入的路径方法,形成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与传统知识传授型课程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和示范作用。
成效1:三进阶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建成、全域覆盖良好运行
目前国际研究生院共开设220余门专业实验课程、20门交叉创新课程以及33次基地实践课。实验实践类课程占全院总课程比例超过30%,占核心课程比例超过57%,近三年实验实践总学时增长比例均超过了15%,每年服务近6000人次,实验实践人时数近8.5万/年,覆盖了学院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三进阶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已初步建成并运行良好。
成效2:编著实验课程教材、支撑实践教学质量提升
近几年学院教师编著了《应急空间信息学实验》《应急演练设计与推演》《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等共6本教材,有效支撑教学质量提升。其中《应急演练设计与推演》在广东省全省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并荣获“2022年广东省第二届应急管理优秀宣传作品”二等奖。《应急空间信息学实验》在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学院相关课程中被使用。相关的“应急空间信息学实验”、“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等实验课程被评选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
成效3:校企融合教学紧密、共著教材推广应用
企业专家从走进专业实验课程参与少量授课,到交叉创新课程中较大程度参与实践环节指导和关键节点点评,再到基地实践课中共同参与课程规划和开设并全程指导学生,随着实践课程类型的进阶,校企融合教学逐渐紧密。仅2024春季学期就有超过30%专业实验课、50%交叉创新系列课程,以及100%基地实践课由行业专家参与建设。学院还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研究生合作教学协议,基于昇腾、鲲鹏技术底座共建11门专业实验课,并共同出版了《基于鲲鹏的大数据挖掘算法实战》教材,用于鲲鹏技术推广。对昇腾、鲲鹏技术在研究生院校如何开展、推广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成效4: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践创业获奖丰富
经过创新实践课程体系训练,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专业实践、创新竞赛、创业活动中成果突出。近三年学院共60支学生队伍在“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等国家级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中获奖,其中32支队伍获特、一、二等奖。18个学生团队在30余个创业大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奖项11个,国际级奖项9个。
目前该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已建设200多门课程,每年服务近6000人次,覆盖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项目,并且实践教学过程中校企融合趋势日益显著。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施,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显著,在后续专业实践、创新竞赛、创业项目中成果突出。
文字:冯叶、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图片: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编辑:杨烁琳
审核:李鹏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