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成,集成电路学院博士生,2023级专项,联合培养单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创新中心,联合培养企业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创中心,学校导师为集成电路学院张春研究员、企业导师为粤港澳国创中心陈霏。研究方向为低功耗、高性能3D视觉芯片设计。2024年获评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年成参加IEEE ICTA 2024会议并做口头报告
技术攻坚,突破技术瓶颈
在集成电路设计的研究过程中,年成面临着高性能、低功耗硬件加速器设计的诸多挑战。集成电路是现代科技的基石,设计高效能、低能耗的加速器不仅需要对算法以及电路的扎实的交叉知识理论基础,还需大量的工程实际设计经验。借助专项项目培养方案可灵活定制的特点,年成选择了交叉信息研究院、电子工程系、软件学院等多个学院的课程,系统学习了深度学习、人工智能芯片软硬件协同设计等交叉课程,这为他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在芯片设计的项目初期,硬件资源、内存带宽的限制和复杂算法算子的实现问题,一度让他感到困惑。然而,在校内导师张春教授和企业导师陈霏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年成通过反复的系统架构设计、功能测试、功耗分析和优化,成功克服了当前算法在GPU上低效部署、功耗较高的难题,显著提升了加速器的性能和能效比。

年成参加IEEE IECON 2023会议并做口头报告
奋斗初心,投身集成电路设计
工程科研之路,是年成成长蜕变的“战场”。在本科阶段最初选择土木工程专业时,受父亲——一名建筑工程师的影响,对建筑物的建造充满了憧憬。然而,2018年美国颁布芯片法案,导致华为、中兴等中国知名芯片企业遭受严厉制裁,集成电路高端制造工艺面临封锁。在国家半导体行业低迷的背景下,作为19级本科生,年成毅然转专业,成为当年本科大连理工大学全校唯一一名转专业到集成电路设计专业的学生。他回忆道:“看到国家在芯片领域面临的挑战,我决心投身其中,为突破技术封锁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张春教授及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年成迅速适应新领域,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不断深入,逐步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展现出创新能力。

年成参观大国工程深中通道项目
在专项培养模式下,年成积极参与多项研究项目和科技竞赛,全面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研究生就读期间,他作为队员参加了一项全球科创大赛,荣获国际二等奖,这一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年成还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企业科技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表示:“通过参与不同类型的项目和竞赛,我不仅深化了对集成电路设计的理解,还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年成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多元化活动,与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碰撞,激发了更多创新灵感。他建议:“可以进一步增加跨专业交流活动的频次,让不同领域的思维碰撞得更加频繁,挖掘更多创新可能。”
多元实践,拓展综合能力
在社会实践方面,研一寒假,年成参加了“奔马,绿我涓滴”赴河南调研支教实践支队,进行了为期三周的一对一线上教学。这次支教活动让他深入了解了基层教育的现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他还参与了赴广州、深圳学习实践活动,参观了多家高科技企业,了解了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这些实践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坚定了他投身于国家科技事业的决心。

年成参与2024年羽毛球马约翰杯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
年成怀揣着对集成电路设计的热爱和对国家科技发展的使命感。他表示:“集成电路是国家科技自主的重要支撑,将继续努力,突破更多技术瓶颈,为实现我国芯片自主可控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研究中,年成计划深入探索更高效能的硬件加速器设计,推动集成电路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落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年成的成长历程,是一段从困境中奋起、从挑战中成长的励志故事。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初心,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供稿:学生工作办公室
审核: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