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凌霄,航院博士生、2022级专项学生,联培企业为昌平实验室,2024年获评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一等奖学金。

关凌霄的研究方向为可感知脑起搏器的分析工具构建与应用研究。在工程研究方面,他构建针对脑起搏器可感知技术的电生理信号分析平台。基于可感知技术的帕金森病REM睡眠障碍研究,他参与了脑深部电刺激治疗难治性抑郁的研究并探究了其神经电生理特征,研究成果为推动技术转化与临床应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凌霄的研究工作已有多项发明专利,在系列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他在社工服务中积极参与,任2022级专项4班临时党支部书记、校企联络人、航博221纪检委员等,曾获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奖、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书等荣誉。
关凌霄认为,选择专项可以更好的让工程实践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并进一步助力行业进步和国家发展。他认为工程开发与研究工作始终是相辅相成的,要学会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中发现科学问题,从解决科学问题中提升工程研究,同时,要以工程实践与研究转化为工作目标,努力创造实际价值。他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持续提升自我,积极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力量。
张万豪,网研院硕士生、2022级专项学生,联培企业为奇安信,2024年获评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一等奖学金。

张万豪致力于研究基于日志的网络异常检测与分析,即通过日志数据挖掘和建模发现网络中的潜在安全威胁和性能问题,在企业信息安全、车联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他独立负责并提出了基于DeepSVDD和RAG的半监督日志异常检测框架LogRAG,成功将其应用于车联网及智能运维场景,大幅降低了线上误报率,相关成果被IEEE ISSRE2024录用。此外,他积极参与社工,担任网研22班班长及社工组织学生骨干,积极组织并参与学院活动。
张万豪认为,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际应用。相比于单纯的理论研究,他更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够落地,为企业和国家的信息安全提供切实保障。在专项的支持下,他希望未来能将自身研究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深入了解行业的实际需求,进一步优化异常检测技术,参与到国家重要项目的研发中去。他深刻认识到国家、学校和企业对研究生人才的重视,并期望在后续的学习中走近行业前沿,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网络安全建设。
李子涵,生医工程学院博士生、2022级专项学生,联培企业为京津冀国创中心,2024年获评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一等奖学金。

李子涵专注于弥散磁共振成像领域的研究,其致力于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精准测量神经纤维中水分子的弥散特性,以此间接量化神经纤维的成分与走向,这一研究方向在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广阔前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以生物物理引导、自监督学习为基础的快速弥散建模技术,该技术突破性地提升了弥散建模的效果与效率,极有可能对传统的弥散模型拟合方式带来变革性影响,有望成为神经科学和临床研究中下一代微观结构定量的关键方法。与此同时,在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李子涵系统地研习了商业创新理论,对多个颠覆性项目进行了严谨论证,并亲身参与了一项颠覆性项目的实践过程,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思维。
李子涵表示,选择加入专项,是因为这一平台能够让他深入接触到国内众多前沿且极具商业潜力的项目,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工程视野,同时也为他创造了与更多优秀课题组携手合作的宝贵契机,使他能够在学术与实践的双重领域中不断探索前行。
陶峰,工物系硕士生、2022级专项学生,联培企业为中核集团,2024年获评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一等奖学金。

过去一学年,陶峰结合企业需求,围绕多通道数字谱仪滤波算法方面开展研究,这项研究对于特定类型高纯锗探测器噪声的抑制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学习科研,陶峰还积极参与社工实践。他在工物研一二班担任团支书和班长,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努力做到全面发展。
陶峰认为,专项“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提升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确保研究课题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紧密关联。因此他选择专项,希望从研究生阶段的课题入手,以提升实践能力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在清华与核工业的联合培养下为我国核事业贡献卓越力量。
供稿:学生工作办公室
审核: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