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玥,计算机系博士生、2022级专项学生,联培企业为浦江实验室,2024年获评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一等奖学金。

王梓玥的研究方向为多模态大模型及多模态主动感知,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跨模态技术发展。她的研究着眼于如何让模型更高效地感知和理解来自不同模态(如图像、文本、语音等)的信息,通过主动感知技术赋能实际应用。在过去的两年中,她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创新的研究方法在国际人工智能顶级会议上以一作/共一身份发表论文多篇,并担任多个国际顶级会议审稿人。在学术之外,王梓玥还是一名热爱运动的清华大学射箭队队员。她认为,科研与运动相辅相成,射箭教会了她如何在压力中保持专注,而科研让她在面对挑战时更具韧性。
作为专项培养的学生,王梓玥深刻感受到“工学交替”模式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她认为,这种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她的工程能力,也帮助她更加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希望继续扎根多模态研究领域,不断探索技术的边界,以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社会,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纪昊含,电机系博士生、2022级专项学生,联培企业为国家电网,2024年获评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二等奖学金。

纪昊含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构网型电力电子设备对电力系统电压、频率的主动支撑控制技术及其与跟网型设备的交互作用。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稳步推进,采用电力电子接口的新能源正逐步取代采用同步发电机组的火电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电源。在负责国家电网科技项目的过程中,纪昊含结合工程问题,充分考虑直流侧能量来源,研究了构网型直驱风机控制以兼顾经济性和稳定性。社会工作方面,纪昊含现任电机系研究生会宣传部负责人,曾获“小研之星”。文体活动中,她入选清华大学优秀主持人“白杨计划”第九期,主持院系级、校级活动六次。
专项让纪昊含对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有了实际参与感,她希望能以改革专项特有的实践机会指导理论研究落地,略尽绵薄之力,真正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王彦博,自动化系博士生、2022级专项学生,联培企业为浦江实验室,2024年获评清华大学综合优秀二等奖学金。

在过去的一学年中,王彦博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开放词汇语义的视觉表示研究展开,致力于以语义为载体,赋予机器“举一反三”的跨模态感知能力,他也在国际人工智能顶级会议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王彦博始终怀揣着一颗热忱的服务之心,积极踊跃地投身于各类志愿活动以及社会工作之中。他曾参与系研究生会的宣传工作,为院系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他担任2022级专项1班临时党支部书记,积极主动地参与“雁行计划”等一系列党建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激发了同学们参与党建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谈到在联培企业浦江实验室进行专业实践的收获,他说:“在人工智能领域之内,有很多技术仍然只能躺在实验室中,并无法快速转化为生产力。将产学研深度结合,这对于人工智能领域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努力那些蕴含着巨大潜力的技术成果,既能登上学术的‘书架’,展现其理论价值和学术高度,又能顺利走上产业的‘货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也是我们专项每一位同学的责任和使命。”
供稿:学生工作办公室
审核:钱婷